帽盒茶,是指外形酷似圓柱形的茶,每塊重約3.5千克。該茶產生于明代中葉,是青磚茶的前身。河北《萬全縣志》記載,宋朝景德年中葉(1006年左右),官府以兩湖餅茶與蒙古進行茶馬交易,并以張家口為蒙漢“互市之所”。到明朝中期(1400年左右),羊樓洞的制茶業(yè)已相當發(fā)達,改進了制茶工藝,初制后的茶葉還要經過揀篩、蒸汽加熱,再壓制成圓柱形的帽盒茶,呈現出青磚茶的雛形。明永樂年間(1403—1424),羊樓洞茶區(qū)出產的茶葉為了降低運費、減少損耗和便于長途運輸,于是改變了宋代以來用米漿將茶葉黏合成餅狀的辦法。采用先將茶葉揀篩干